我国智慧应急健康发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陈卫平 宋 浩 王燕群

摘要:结合我国智慧应急发展,特别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的实际,从发展目标、发展平台、发展机遇、技术发展、监管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智慧应急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智慧应急  健康发展  对策研究

 

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大国智慧应急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面对严峻复杂的事故灾害形势,迫切需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解决智慧应急存在的短板与不足,通过数据夯实基础、体系保障发展、科技助力腾飞,建设与大国应急救援能力相适应的现代智慧应急体系。

一、在发展目标上,紧盯“主动应急”建设目标

在未来,应急管理追求的行业价值是实现“主动应急”,即跨越事件类型、前置事故灾害预防的“大应急”。

智慧应急要在坚持预防为先、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同时,瞄准实战,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发挥好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智慧应急力量的专业优势,健全上下联动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将地方党委、政府的综合优势和国家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优势更好结合起来,并建立健全城市群的协调联动机制,理清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逻辑,普遍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精准选题,重点突破,推动智慧应急的应用创新,形成“救”与“援”的合力,使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更丰富、指挥更精准、决策反应更快速、救援更高效,而且,要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促进应急救援模式由事后处置的“被动救援”向事前预防的“风险应对”“主动应急”转型,加大救援理念、组织指挥、联动机制、专业训练、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应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二、在发展平台上,紧随“智慧城市”建设形势

从产业链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运营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内容及业务提供商以及下游各应用领域等。从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来看,其产业链上下游涵盖了RFID等芯片制造商,传感器、物联网终端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IT设备提供商等;中游包括应用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智慧城市相关业务运营商以及顶层规划服务提供商等多种科技型企业;下游应用领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消防等。

2020年6月,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优秀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评价推荐工作的通知》,拟组织评价推荐一批“智慧城市”优秀创新技术及解决方案,其鼓励解决方案应具备超前领先的架构设计,形成完整的技术产品、平台软件、运营服务等系统功能,主要应用领域多样并更加细分,智慧政府包括平安建设、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消防等。在智慧政府建设中,智慧应急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推进自然灾害辅助决策系统、值班值守系统、危化品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执法监督系统等建设,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现代化,实现了数据组合、信息融合,形成了监测预警“一张图”、指挥协同“一体化”、应急联动“一键通”、应急指挥“一张网”,初步解决融合指挥难题。

三、在发展时机上,紧抓“新基建”战略机遇

“新基建”共包括三大领域:一是信息基础设施。比如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技术与系统安全理论融合,为解决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而做好“新基建”技术与系统安全理论的融合,可以创新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和方法。

智慧应急是“新基建”的应有范畴,“新基建”战略加快了应急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首先要把握互联网规律特点,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推动应急管理方式变革,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其次,要不断创新监督执法方式,推行在线审批、数字化监管和线上安全培训、远程技术服务,分区分类开展安全监管工作;再次,还要不断创新救援战备,推动智慧应急产业发展。

四、在技术发展上,紧跟“新技术新装备”建设步伐

在应急救援中,应急技术装备主要涉及现场指挥、现场处置、现场保障及个人防护等相关新技术新装备领域,如应急通信集成装备,便携式远距离个人通信装备;大范围和复杂灾害环境下搜索、定位、救援装备;救援、破拆、生命支撑装备;便携式个人定位与求救装备;数字化单兵与救援人员个人装备;防护、避难、疏散与安置设备;有害物质洗消、吸附、分解设备,以及针对恐怖分子、违法人员、群体性行为的抑制、拒止等现场处置装备等。

智慧应急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要在统一的技术支撑架构下,打造应急联动的救援业务应用系统,以数据融通和数据赋能为牵引,重塑再造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为应急救援提供智能支撑。重点是加强数据治理系统建设,引入“组件化、模块化、共享化”的设计理念,打造集约高效的智慧应急技术支撑架构,确保业务系统研发集约化、高效化、快迭代。核心是发展智慧化指挥通信技术与装备,构建立体协同、扁平可视、高效畅通、韧性抗毁的应急指挥通信技术和装备,为智慧应急救援提供快速机动、科学高效、精准安全的应急通信保障;关键是发展高效能应急救援技术,如无从驾驶、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实训高效、演练高效、应急处置高效的智能装备,促进智慧应急在科技领域的交叉化、融合化、高端化发展。

五、在监管发展上,紧融“互联网+监管”建设模式

“互联网+监管”是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预测预警安全风险,为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和信用监管提供科学支撑,能有效提升监管质效。

过去监管靠人,将来要靠大数据。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人工智能思维,依托国家信息化建设,收集应急安全大数据,打破信息孤岛,整合经济信息、公安、民政、规划与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资源,把更多部门的信息整合起来,建设应急大数据汇聚中心,提高大数据网络系统的覆盖范围,大力开展应急救援物联感知、应急安全协同管理、应急信用管理、灾害预测预警等系统建设,提高数据共享应用水平,全时段、可视化监测应急安全状况,采用远程监管、移动监管、实时监管、信用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对多领域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分析,快速找出应急安全风险高、火灾隐患多的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准确查找消防安全管理薄弱的建筑和单位,为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提供依据,提高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决策水平和打赢能力。

 

参考文献

[1]闪淳昌  薛澜.应急管理概论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任仲文.应急管理领导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

[3]范维澄  闪淳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周丹等.中国应急产业体系构建[J].科技导报,2019(16).

[5]卜程.基于智慧消防技术的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7(02):70-72.

[6]王海威.推动应急管理专业化、制度化、智能化[N].光明日报,2020年2月27日第6版.

[7]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大数据白皮书(2014)[M].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4.

[8]陈潭.智慧社会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发展图景[J].行政论坛,2019(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