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维修与工程)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2-10-10 打印 字体 :【 附件下载

本专业由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采用联合培养模式,办学主体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名称:航空航天工程(直升机维修与工程)

(二)专业代码:082001

(三)基本学制:四年

(四)修读方式:学年学分制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主干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七)核心课程:航空救援概论、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与性能、直升机动力装置与螺旋桨、直升机结构与系统、直升机振动与平衡、航空活塞发动机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良品德、执着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直升机航空救援技术保障能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丰富,能够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事航空救援直升机检修、航材管理、质量控制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初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方面

1.掌握航空材料与腐蚀力学及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直升机空气动力学与性能基本知识。

2.精通航空器结构制造与修理机务维修技能、维修管理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业务知识,了解专业领域理论前沿。

3.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

(二)能力方面

1.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 具备扎实的直升机维修理论基础,具有直升机设备维修技术工程的设计、开发和研究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外语运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具有较强科学思维、独立获取知识和初步科研创新能力。

4.具有适应消防工作岗位轮换任职需要,开展灭火救援、后勤保障和基层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素质方面

1.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重要训词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两个至上”,崇尚职业荣誉,热爱火调事业,维护公平正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
    3.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和坚毅顽强的战斗作风。
    4.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主要教学环节

(一)强化训练

组织新生入学强化训练,打牢学员军政素质基础,促进其尽快完成从消防员、地方青年向院校学员转变。在第一学期进行,共5周,计4学分。主要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实施混合式、翻转式等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员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144.5学分。其中,必修课121.5学分,包括通识必修课60学分,公共基础课10学分,专业基础课31学分,专业必修课20学分选修课23.5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须修满13.5学分,通识选修课须修满10学分

(三)课外实践教学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战斗力生成。主要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专业综合演练、毕业设计(论文)等。

1.认识实习。第一学年暑期进行,共6周,记2学分。组织学员到基层队伍锻炼,加深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性质、职能、任务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意识,强化职业认同。

2.专业实训。第三学年开始,共17周,记17学分。学员结合专业课程学习进度,开展金工实习、电工实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机务维修技能实训、机务维修实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毕业实习。第四学年寒假开始,共12周,记4学分。学员带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到队伍的航空机务岗位开展代职实习,熟悉第一任职岗位职责,提高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专业综合演练。第八学期进行,共3周,记2学分。开展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专项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5.毕业设计(论文)。第七学期开题,第八学期完成答辩,记6学分。

(四)综合素质培养

组织学员参加技能比武、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艺竞技等活动,运用隐性教学资源促进学员综合素质提高。

1.讲座论坛,结合学院消防救援大讲堂等载体,丰富和补充课内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学员人文视野,提高专业素质。

2.创新活动,鼓励学员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3.阅读计划,指导学员完成10-20本(部)专业书籍阅读。

4.第二课堂,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

5.遂行任务,通过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提升学员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6.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加重大活动安保、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

(五)劳动教育

依托课程、日常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开展劳动教育, 增强学员的劳动观念,不单独占用课内学时。

(六)体能和队列训练

除集中授课外,充分利用早操和课外时间开展体能和队列训练,每天不少于1.5小时,体能训练实行学年达标制度。

(七)毕业教育

毕业前安排任职教育。

五、考核成绩与毕业条件

(一)考核成绩

1.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 闭卷、上机、实操、答辩和论文等形式。考核成绩采取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2.认识实习、专业综合演练、毕业实习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记载采用五级制。

(二)毕业条件

修满179.5学分(课程教学144.5学分、综合实践35学分),在规定修业年限完成各教育教学环节学业任务,考核合格;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体能毕业达标考核合格,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