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22-10-10 打印 字体 :【 附件下载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

(二)专业代码:083106TK

(三)基本学制:四年

(四)修读方式:学年学分制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主干学科:工学、公安技术类

(七)核心课程:灾害学概论、应急管理基础、抢险救援指挥、抢险救援行动、工程抢险技术、抢险救援装备、灾情风险评估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事灾情风险评估、抢险救援行动、救援组织指挥、救援装备管理等工作复合应用型初级指挥管理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常见突发灾害事故的特点、危害、致灾机理及发展规律,以及专业领域政策法律、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2.精通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基本理论、抢险救援技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方法、救援装备管理、灾害心理救助等专业知识。

3.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知识。

(二)能力方面

1.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2.具备灾害事故现场抢险救援与应急指挥、灾情风险评估、灾害现场救助、救援装备管理等能力。

3.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外语运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科学思维、独立获取知识和初步科研创新能力。

4.有适应消防工作岗位轮换任职需要,开展消防指挥、消防监督检查和基层教育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素质方面

1.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重要训词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热爱消防事业,崇尚职业荣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合作精神。

3.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业务素质和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4.具备良好的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主要教育教学环节

(一)强化训练

组织新生入学强化训练,打牢学员军政素质基础,促进其尽快完成从消防员、地方青年向院校学员转变。在第一学期进行,共5周,计4学分。主要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混合式、翻转式等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员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教学156学分。其中,必修课124学分,包括通识必修课55学分,公共基础课17学分,专业基础课28学分,专业必修课24学分;选修课32学分,包括通识选修课须修满10学分,专业选修课须修满22学分。

(三)实践教学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促进战斗力生成。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专业综合演练、毕业论文(设计)等。

1.认识实习。第二学年暑期进行,共6周,记2学分。组织学员到基层队伍锻炼,加深对队伍性质、职能、任务的认识,培养服务社会意识,强化职业认同。

2.毕业实习。第四学年寒假开始,共12周,记4学分。学员带着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任务到队伍抢险救援指挥岗位开展代职实习,熟悉第一任职岗位职责,提高分析与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3.专业综合演练。第八学期进行,共3周,记2学分。开展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专项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毕业论文(设计)。第七学期开题,第八学期完成答辩,记6学分。

(四综合素质培养

组织学员参加技能比武、学科竞赛、学术讲座、文艺竞技等活动,运用隐性教学资源促进学员综合素质提高。

1.讲座论坛,结合学院消防救援大讲堂等载体,丰富和补充课内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学员人文视野,提高专业素质。

2.创新活动,鼓励学员参加科学研究和创新竞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3.阅读计划,指导学员完成10-20本(部)专业书籍阅读。

4.第二课堂,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丰富校园业余文化生活。

5.遂行任务,通过遂行应急救援任务,提升学员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

6.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加重大活动安保、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

(五)劳动教育

依托课程、日常生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员的劳动观念,不单独占用课内学时。

(六)体能和队列训练

除集中授课外,充分利用早操和课外时间开展体能和队列训练,每天不少于1.5小时,体能训练实行学年达标制度。

(七)毕业教育

毕业前安排任职教育。

五、考核成绩与毕业条件

(一)考核成绩

1.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方式可采用开卷、闭卷、上机、实操、答辩和论文等形式。考核成绩采取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

2.认识实习、专业综合演练、毕业实习成绩评定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记载采用五级制。

(二)毕业条件

修满174学分(课程教学156学分、综合实践18学分)在规定修业年限完成各教育教学环节学业任务,考核合格;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体能毕业达标考核合格,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条件的,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