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闻
学院要闻

空中“蓝朋友”∣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首批“消防+飞行”专业本科生的飞翔青春

发布时间:2024-07-05 审批人:郭富伟 作者:赵莉 [打印] 字号: T T T

为加快推进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形势任务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携手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联合开“飞行技术+消防指挥”学士学位培养,开创国内培养消防救援直升机飞行与指挥学员先河。首批6名“消防+飞行”专业本科生近日已奔赴队伍一线,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赵莉走进学院,采写了新闻稿件《从这里出发 向未来起飞》,深情讲述空中“蓝朋友”的飞翔青春,现原文刊登。



离开北京市昌平区南雁路4号,李世林、郭亮江、姚守正北上黑龙江,陶涛、刘相廷、胡林涵南下云南。

他们是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首届“消防+飞行”专业本科生。参加学院2024届学员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后,6月29日,他们告别校园,奔赴航空救援队伍。

围绕“全灾种、大应急”任务下的航空救援工作需要,中国消防救援学院设置消防指挥专业(直升机飞行与指挥方向),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联合培养航空救援直升机驾驶、指挥“一专多能”人才



“在‘飞行+消防’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培养政治坚定、技术过硬,有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的综合能力,‘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航空应急救援人才,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党委书记沈宇说。看到首届“消防+飞行”专业毕业生已成长为锋芒初露、可堪重任的航空救援先锋,沈宇勉励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要立志气、硬骨气、蓄底气,不断增长见识、提升本领,为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贡献青春和力量。”

带着寄语和期待出发,李世林、郭亮江、姚守正的目的地是距离北京1200公里的大庆航空救援支队,陶涛、刘相廷、胡林涵的目的地是2600公里外的昆明航空救援支队。踏上人生新征程,在航空救援领域,他们将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展翅蓝天、跨越山海。

时间回到2021年5月,学院面向大一学员选拔培养航空救援飞行员的消息让整个校园沸腾起来。一时间,400余人踊跃报名。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消防救援队伍职责使命不断深化和拓展,亟须为航空应急救援事业输送优秀人才。我国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也对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消防救援学院院长闫胜利介绍了学院探索设置新专业的初衷。自2021年起,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合作开展“消防指挥+飞行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同时携手大庆航空救援支队、昆明航空救援支队,创新“学历教育+技能认证+实战演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交叉学科背景下航空应急救援人才联合培养路径。

“遇到这样有挑战性的机会很难得,为什么不试一试?”消防指挥专业(森林消防方向)大一学员陶涛决定报名参与选拔,他的话代表了很多同学的心声。

消防指挥专业(消防救援方向)大一学员郭亮江立志“扎根消防”,这个消息让他看到一个更好服务消防救援事业的机会——成长为队伍急需的航空救援人才。“我喜欢消防救援工作,觉得在队伍里更能实现人生价值。”郭亮江是河北邯郸人,2017年作为大学生入伍进入消防队伍。队伍转制改革后,他说服家人同意自己放弃学籍留在吉林省松原市消防救援支队,并于2020年通过学院面向队伍的招考。这一次,他的选择依然很坚定。

经过笔试、体检、面试层层选拔,陶涛、郭亮江和4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李世林、姚守正、刘相廷、胡林涵成功“突围”,开启“消防+飞行”学习模式。

“学院从2020级学员中选拔6人,转入直升机飞行与指挥方向学习,其中4名高考生、2名队伍生。这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直升机驾驶、领航飞行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学员管理部十八队大队长马识途介绍,与陶涛他们一起通过选拔的,还有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6名学员,在培养方向上,偏重于直升机检修管理。这12名学员被编入学员管理部十八队,马识途陪伴并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f6bce44cd2d376b.jpg


当消防遇到飞行,很多人都期待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围绕培养有过硬技术,能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职能任务需要,‘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航空应急救援人才,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我们不是将已有成熟课程体系做简单拼凑,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筑新的‘消防+航空’课程模块体系。”该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纪任鑫以航空救援概论课程模块为例介绍道,这个课程模块包括飞行原理、航空装备、航空气象、消防救援指挥调度等内容,可以帮助学员掌握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对于陶涛他们6人而言,最直接的感受是“学业难度升级”。他们既要学好公共课,又要学好“消防+飞行”专业知识,还要进行170小时的飞行训练和考核,并结合航空救援工作进行实践拓展锻炼。

“他们学习的核心课程包括森林火灾扑救、抢险救援指挥、空中领航、仪表飞行程序、直升机飞行性能与计划、发动机技术管理、直升机飞行原理等。”学院教务处助教尹燕博参与了直升机飞行与指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优化,“学员由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和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联合培养,采用‘1.5+2+0.5’模式。”其中,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以及第八学期在消防救援学院培养,第四学期至第七学期在飞行学院培养。

“由于培养成本较高,这个专业方向学员全部为定向培养,毕业时根据招录干部计划,按培养协议约定的就业去向报考相应航空救援队伍招录职位。”尹燕博介绍,大庆航空救援支队和昆明航空救援支队是学员们的定向培养单位,也是他们进行认知实习与实战化训练、专业实践及毕业实习,加深对航空救援队伍职能任务认识,锤炼航空救援任务中飞行技术能力的地方。

人在固定的轮子里,通过重心移动使轮子动起来,继而开启“甩干模式”……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学员们开设的航空体育课让他们提前体验到“飞一般”的感觉。“除了打好心理素质基础和体能基础以外,我们还学习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思想政治等公共课程,以及紧贴实战的森林火灾扑救等消防专业课。”李世林梳理了直升机飞行与指挥方向的“课程进度表”,“从第四学期起,我们进入飞行学院学习,先在位于四川广汉的本部参加1年的飞行技术专业理论学习,之后到位于成都的新津分院进行1年的飞行实践训练。”

2022年2月,学员们跟随马识途来到广汉。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从此多了一群身着“火焰蓝”制服的小伙子,其所在编队为消防航空救援学员大队。

“磨合”是第一要务。马识途形容刚到飞行学院的那段时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他和学员们都铆足了劲儿:“我们要展示中国消防救援队伍的良好形象,让飞行学院的教员尽快熟悉我们,了解学员的特点和航空救援工作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他们把消防元素带到飞行学院,还提出响亮的学飞行口号——忠诚担当胸怀国之大者逐梦蓝天,千锤百炼锻造航空救援尖兵之翼。消防航空救援学员大队纪律性强、积极性高、执行力强的特点,给飞行学院的教员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联合培养中,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学员们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单独设班实施小班教学,制定专门的教学课程计划,根据消防救援工作实际,开发消防救援飞行训练课程,模拟消防救援飞行场景,开展“一对一、实战化”飞行实践训练。

“我们通过在飞行学院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飞行中人的因素、空中领航、仪表飞行程序、直升机飞行性能与计划等专业知识。”刘相廷介绍,2023年3月,结束飞行理论学习后,学员们通过中国民用航空局私商仪理论考试并取得航空人员体检合格证,顺利转入新津分院进行飞行训练。

而更大的挑战也在等着他们:适应性训练、心理素质培养、模拟飞行训练、实飞训练……每一个科目都不可或缺。记者了解到,由于飞行技术的特殊性,学员在学飞行过程中有一定概率被“停飞”。也就是说,学员如果出现不适应飞行的情况,教员会在评估后作出“停飞”决定。一旦“停飞”,意味着这个专业学习的结束,前期的付出沉没,无缘翱翔蓝天。

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对于学员们来说,这是压力,也是动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目标明确:一个科目都不落下、一个人都不落下。

在飞行训练中,学员们一次次对科目发起挑战,对自己发起挑战。

第一次跟教员飞向蓝天,姚守正在紧张之余又有些期待,他期待自己也能独立驾驶直升机,朝着航空救援梦想更进一步。第一次尝试夜航,郭亮江在2100米的高空中看月亮穿过云彩,这是他平生从未见过的风景,他知道云彩下方还有更美的风景——他将守护的万家灯火。第一次进行空中领航训练,让刘相廷见识到最低保障下飞行的难度,也让他认识到必须不断精进飞行技术,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执行航空救援任务。

悬停科目一度难住了学员们。悬停是直升机运送人员、物资的一种常用方式,也是航空救援中的“必杀技”。直升机吊桶扑救森林火灾时取水倒水、索降营救水域被困人员等,都需要飞行员熟练掌握悬停技能。

“看教员操作时,感觉很轻松很丝滑,轮到自己上手时,才发现根本稳不住。”第一次进行直升机悬停操作,让平日里的力量型选手——“撸铁”达人胡林涵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郭亮江这样形容他们当时的状态:“我们驾驶直升机悬停时,找到了在锅里翻炒菜的感觉,又像是在荡秋千。”

怎么才能让直升机听话?学员们跟着教员学技巧,在一次次操作中渐渐找到平衡点。“直升机悬停操作重在手腕力量的应用,我们最初用的是大臂,甚至全身都在发力。悬停靠的是巧劲,当我们不再和自己较劲了,这一关就过了。”陶涛总结道。

解锁悬停技能后,下一个突破点是单飞。到了这个节点,学员们已具备基本的飞行技能。“在技术关之外,我们要过的是心理关——没有教员在一旁压舱,完全依靠个人操作,完成一次属于自己的自主飞行。”李世林说。

“学员郭亮江首次本场单飞,检查完毕,请求滑出。”2023年5月16日,雨后的新津机场,随着R44直升机缓缓升空,学员们的单飞开始了。郭亮江回忆自己当时的情况说:“在单飞之前,我心里还有一丝担忧,但当我手握驾驶杆、脚蹬方向舵时,脑海里就一个声音——一定可以。回忆教员的带飞训练操作,完成单飞检查的每一个动作,最后直升机滑回停机坪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

就这样,一个个好消息从新津分院传回中国消防救援学院:2023年5月,6名学员首次成功单飞;2023年7月,取得私用驾驶员执照训练课程(直升机)培训结业证;2023年9月,取得仪表登记训练课程(直升机)-2016培训结业证;2024年4月,取得商用驾驶员执照训练课程(直升机)结业证。

“悬停、起落、单飞、机组训练、取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每天不是在飞行,就是在做飞行总结,最终顺利完成所有科目的训练和考核。”姚守正告诉记者,学飞行除了让他掌握了新技能,还让他更加勇敢果断,决策能力明显提升,“面对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来不及犹豫,飞行员必须迅速作出决策,有时只在一两秒之间,不然就会酿成事故。”

“在最后一个科目——机组训练中,当我作为机长完成自行组队和任务分配,驾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时,望着舱外的蓝天白云,我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胡林涵说不清自己面对直升机的“无力感”具体是在哪个时刻消失的,但他知道,这自由是蓝天白云给的,更是不断突破自我带来的。



6月13日,学员们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通过飞行训练结业考核。6月28日,学员们取得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授予的学士学位和毕业证书。“每一个人都很努力,也很给力。”马识途为他们感到骄傲,“作为首届‘消防+飞行’专业毕业生,他们给学弟们探出了路子、树立了榜样,希望他们顺利走上岗位,在航空救援工作中发光发热。”

目前,6人均已入队报到,开始接受所在航空救援支队的入队培训教育。“未来的飞行承载着对生命的承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为航空救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陶涛坚定地说。

这是他们求学故事的结尾,也是他们救援故事的开始。





回到
顶部